薛兆丰二次分配不可取,反腐之本在限权(1 / 2)

势在必行 陈志武 4418 字 1天前

不遵循自由规律,社会问题就会越积越多

搜狐财经:过去十五年来,您曾经提出过许多观点,当时在许多人看来都是难以接受的,有时似乎还是互相矛盾的,比如您赞成微软打击盗版,又反对用反垄断法来制裁微软;您既反对行政垄断,但又主张火车票在春运期间涨价,出租车在繁忙时段涨价;您赞成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制度,又从十年前就开始主张中国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;您赞成农民工自由迁徙,又坚决反对工人拥有罢工的权利。请问,这些主张当中有没有一条比较统一的主线?

薛兆丰:自由。英文对应的词是liberty。上述观点之间的统一的主线就是自由。这些观点的共同点,就是为自由而解释、为自由而辩护、为自由而建言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我自己,那说我愿意做而且努力在做自由的朋友。什么是朋友?谁是你的朋友?朋友就是当你不在场,当你不能说话的时候,别人误解你或说你坏话的时候,他有勇气站起来替你说话,那他就是你的朋友。我想我是自由的朋友。

然而,很多被称为自由主义者的人显然不懂经济学;不懂经济学,其自由主义立场就必有隐患。自由、平等、博爱,都是好词,没有人会反对,谁都说自己的观点才符合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的标准。区别在于,经济学给了人们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。以前,我觉得世界分为好人和坏人,分为强者和弱者,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,这都是一种单向的二元结构;学习经济学以后,我看到的世界是以个人为单位的、互相以“交易、竞争、合作”为纽带的网状结构。

我不是无政府主义者,而是小政府主义者。没有谁在无政府的状态下生活过,而经济学如果把政府这么一大现象排斥在外,那肯定是重大缺陷。但不管怎样,我通过经济学来理解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由多种形态的组织共同组成,而经济学彻底改变并极大深化了我对自由的认识。

搜狐财经:为什么是自由?自由为什么那么重要?

薛兆丰:第一个不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天性。从小老师的评语就有“自由散漫”这一条。我是比较喜欢我行我素的,我不管你,你也别管我。

你刚才说我的观点引起那么多争论,主要原因当然是误解,但误解是可以解释清楚的。当一些争论旷日持久地继续下去,而参与争论的人经过很长时间,还保持相当明显的分歧,原因似乎就不仅仅是缺乏沟通了。我猜想,性格可能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。

我刚刚发现,《华尔街日报》最近介绍了一本书,名字叫《公道的心灵》(TheRighteousMind),就是试图解释不同观念派别的人背后的性格共性。我自己大概属于“古典自由主义者”,也就是美国的英文里称为Libertarian的这种人。这篇文章说:“这种人既要求经济自由,又要求道德宽松;他们珍视个人自由,讨厌被骚扰,思考更理性,性格上是男人中的男人……”

是不是“男人中的男人”,姑且不论。这种说法也有性格歧视之嫌,但在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长期存在观念的分歧这个问题时,尤其是在经济学同行内部也长期存在派别之分的时候,如果加入了性格的因素,我将来倒是会以更宽容的态度,来对待观点和我对立的人。

但不管怎样,性格不是主要的,学习和思考才是使我真正理解和支持自由的根本原因。我年轻的时候,读大学本科的时候,也在经济上左过,我自己就曾经赞成政府干预经济、凯恩斯主义和福利主义,后来是经过学习和观察,才逐渐站到了这些观念的对立面。

我越来越认识到,赞成自由或反对自由,不是一种随性的选择,而是通往繁荣和幸福的必由之路。

古今中外有大量的社会实践表明,不遵循“自由”的规律去做,社会问题就会越积越多,积重难返,最后走向悬崖和崩溃。自由之所以重要,不是说我们喜欢它,所以它就重要,而是只有自由人们才能存活下来,才能活得更好。为自由辩护,不仅仅是喜欢自由,而是不得不自由,是被现实所迫的。

价格管制不是国企垄断的解决方案

搜狐财经:您说的都很有意思,以前在您文章里好像都没有明确提到,但是有点抽象,我看能不能从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。比如,001年您发表《火车票价不够高》一文,引发人们激烈争论,直到今天,依然有不少人认为春节回家过年是刚性需求,所以火车票价格不应该上涨。甚至有主流经济学者并不同意您的观点。人们对价格管制的看法这么不同,您认为原因是什么?

薛兆丰:持有正确的观点,是一种荣誉;在众人长期反对的情况下,仍然坚持正确的观点,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。我倒是希望所有经济学者都长期反对我。但我没那么幸运。反对价格管制,是经济学者的老生常谈,虽然在外人看来不可理喻。

经济学对各种商品的价格管制,不论是汽油、食品、房租、利息、诊金、药费、学费,对这些价格管制的分析都是如出一辙的。主张这些管制的人,会说开车出行是刚需、住房是刚需、买房是刚需、春节回家过年是刚需、看病是刚需、受教育是刚需……问题是如果用行政手段实施的价格管制来对付这些需求,结果就是适得其反,事与愿违的。

美国经济学家喜欢拿其汽油价格管制来作典型实例,而我觉得春运火车票则是中国的典型。据新华社报道,中国的火车票的基本运价18年没有调整,还是每人每公里5分8厘6,而且在春运高峰期没有用差价来调节。这简直就是用经济学来分析和理解计划经济和价格管制的活化石。

当然,中国人为价格管制多找了个理由。许多人说,中国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体,汽油、医院、学校、出租车、火车……都是政府垄断经营或施加准入限制的,所以经济学在这里不适用,因为供给不自由,所以价格无意义,所以政府就是应该通过行政手段来压低这些商品的价格。

这种观点很常见,我猜想肯定是国内什么经济学统考规定的标准答案,但它在逻辑上是荒谬的。我们可以用“归谬法”来思考。要是政府垄断的商品或服务就应该低价或免费提供,那政府垄断岂不是件大好事?

事实上,政府搞准入限制,搞国企垄断经营,是一件错的事情;而政府搞价格管制,搞销售限制,是另外一件错事。这是两件分别不同的错事。第一件错事,并不能靠第二件错事来弥补。错上加错并不等于对。我们不应该鼓励政府同时做两件错事,而是应该鼓励它能少做一件就少做一件。既要放开准入限制,又要解除价格管制,哪样能做就先做哪样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。

搜狐财经:价格管制政策在中国可谓无处不在,包括城市居民用水、用电、出租车、柴油、房地产乃至方便面和牛奶价格,都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管控,这些管控行为对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?

薛兆丰:谁都有为所欲为的自由,但谁也没有逃避规律惩罚的自由。我们确实可以实施这样或那样的价格管制,而且坚持很长时间,但也不得不承担相应的代价。

价格管制的第一步后果,就是过量使用,即产生浪费;第二步是短缺,即供不应求;接着是供应者歧视和挑客;然后是需求者支付价格以外的成本——排队、拥挤、找黄牛、托熟人、给红包,不一而足;最后是产品的质和量的双下降,比如常常停电,出租车在高峰期停运,牛奶质量下降等等。

当然,许多人没能清楚地认识这一连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。他们总以为是世风日下、商人贪得无厌、政府缺乏监管,才弄成这样的。于是,他们搞道德教育,谴责商人,进一步加强管制,结果是恶性循环,情况越来越糟,这种规律是屡试不爽的。

二次分配不可取,反腐之本在限权

搜狐财经:今年国庆节,政府开始推出高速公路免费政策,结果造成多个地方严重拥堵,有些路段甚至拥堵长达40公里,几乎变成“停车场”,可就是这样,政府还说在春节期间将继续维持免费政策。一个弊端明显的政策,为什么会得以维持?

薛兆丰:我不清楚具体的决策过程,但背后的民意基础,却是比较清楚的。人们把这一政策,看作是“为民办实事”或“向老百姓让利”的举措。这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看待官民的角度,即统治者的任务,就是在老百姓中“分配”好处,过年过节就多给一点。

但我不这么看,我的眼里,社会并不是由老百姓和政府这种简单的授受关系构成的。相反,它是一个由“交易”关系织成的复杂网络。具体而言,高速公路是由某些人建成的,财政负担是落在某些人身上的,这些人是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各种出资人,他们是人民;另一方面,免费享受道路的是另外一些人,也是人民。政府这种“为民办实事”或“向老百姓让利”的举措,实际上是通过扭曲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,来给自己增加功绩。

这一政策产生了许多事与愿违的结果,造成了许多不该产生的不公平。比如,真正贫穷而乘坐大巴的旅客,不仅得不到票价的优惠,而且被迫堵在了路上,还失去了他们已经付了钱要购买的便捷服务;货车也得不到优惠,这导致购物和投寄快件的公民也受损了。为什么只让自驾的公民得益,而让其他公民受损?

我们刚才谈到,越是接近“一人做事一人当”的安排,在这里是越是接近“用者自付”的原则的安排,才是最有效率的安排。而这项所谓的让利措施,效果却是相反的。这不禁让人想起“戴瑞德定律”,即任何政府针对穷人的补贴措施,最终都会让中产阶级得益,而由极穷者和极富者付账。

搜狐财经: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?经济学家是怎么看收入再分配的?

薛兆丰:这个规律是0世纪60年代,美国“法律经济学”运动的创始人戴瑞德(AaronDirector)发现的。由于戴瑞德不喜欢写文章,所以后来他的好朋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(GeorgeStigler)写文章作了阐述。